一带一路倡议下本科留学生船舶电气类专业教学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由我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各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和拥护。在教育国际化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的学生选择中国作为留学的目的国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由我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各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和拥护。在教育国际化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的学生选择中国作为留学的目的国,近几年数量增长明显[1]。为了提高教育对外开放规范化、法治化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质量教育需求,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而制定的法规,201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2](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充分发挥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形成重点推进、合作共赢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层推进,需要大批国际化的人才作为支撑。同时,留学生的培养质量问题受到很多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一直都是留学生教育的核心问题,而教学工作及实际效果则是留学生培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针对留学生的自身特点,很多本科高校教师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提出了不少提高留学生课程质量的具体举措[3-4]。但是,目前针对留学生的电气类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文献还比较少。因此,该文从培养“一带一路”各项建设中急需的电气类应用型人才出发,在详细分析留学生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结合该校电气类留学生的实际培养情况,开展电气类本科专业留学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旨在进一步提高留学生的教学质量,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
1 本科留学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该校的留学生大多数来自南亚、中亚和非洲地区,诸如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哈萨克斯坦、加纳、坦桑尼亚和津巴布韦等发展中国家,均属于“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一方面,留学生在其本国接受的中学教育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层次上与中国都存有很大差距,其中学阶段掌握的基础知识普遍显得很薄弱,主要表现为数学和物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差,而电气类本科专业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数学和物理的基础;另一方面,受不同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的影响,留学生在思维方式和言行举止上与中国学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以上两方面都给该专业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2 “一带一路”背景下电气类本科留学生核心课程教学探索
针对该校电气类本科留学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化人才的迫切需求,并结合该校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学习水平,该文试图在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有益探索。
2.1 科学定位留学人才培养目标
该校留学生均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每个国家的不同产业分布与发展状况都不尽相同,因此必须对其开展细致的调研,真正掌握各个国家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明确需求,特别是围绕“一带一路”的建设工程的人才需求;此外,必须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本科教育属性落实到具体的理论授课、实验、实习等环节,大力提升留学生对中国及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建设能力,将“知华友华、学以致用”作为来华本科留学生培养目标,“知华友华”重在内向服务,满足国内需求,“学以致用”重在外向服务,满足国外需求[5]。
2.2 优化专业基础课程内容
“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电力拖动控制系统”“电力电子技术”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一般电气类本科留学生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们各具特色且之间存有内在关联。因此,基础课程以“控制理论和电机系统”为主线建立课程体系,强调电气类专业的“控制”和“电气”的鲜明特色;注重各门课程的相对完整性以及之间的逻辑衔接,整合一些课程间重复和知识点与实际脱节的内容;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3 结合该校办学特色,开设实践性强的“船舶电气”类专业课
该校是具有“船舶和海洋”鲜明特色的普通本科院校,该学院的电类专业主要以船舶电气方向为主,兼顾工业电气方向。“一带一路”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6],涉及很多大型陆上和沿岸及海上基础设施建设,因此该学院培养的电气类本科专业的留学生人才非常契合“一带一路”各项建设对电类人才的需求,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船舶电气类人才的需求。因此,该学院除了开设工业电气方向的专业课之外,还开设了“船舶电气”方向的特色课程,包括“船舶电气及PLC技术”“船舶电站”和“航海仪器与仪表”等,并配套相应的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通过系统学习和掌握“船舶电气”方向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知识,留学生在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上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
文章来源:《船舶工程》 网址: http://www.cbgczzs.cn/qikandaodu/2021/0707/658.html
上一篇:船舶建造焊接质量与检验控制分析
下一篇:基于的船舶类专业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