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初心奋斗者 | 江南造船专项工程总监张国新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图说:江南造船专项工程总监张国新 新民晚报记者 叶薇/摄 早晨7时,坐大巴从建国西路的家到长兴岛上班,穿上蓝色工装、戴上安全帽,走上船台,跟团队聊聊工程进展,心里就感到
图说:江南造船专项工程总监张国新 新民晚报记者 叶薇/摄
早晨7时,坐大巴从建国西路的家到长兴岛上班,穿上蓝色工装、戴上安全帽,走上船台,跟团队聊聊工程进展,心里就感到踏实、安心,这是71岁张国新的日常。
这位从车床工人起步的造船专家,投身我国舰船制造事业53年。他先后监造20余艘军民舰船,带领团队完成三代驱逐舰建造任务,实现国产新型万吨级导弹驱逐舰成功下水,见证了江南造船集团乃至中国舰船制造的快速发展。
古稀之年,他依然忙碌在一线,为建造国际一流的中国海军装备奋斗不止。
心血铸就“中华第一舰”
“我在江南厂干了 53 年,做了 35 年军品,见证了我国海军装备的大发展。从战术装备到战略装备、从研仿为主到自主研制、从近海走向深 蓝,我觉得很幸运参与、见证这些跨越性转变。”他说。
张国新永远记得1986年4月1日,那一天,我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112舰启动研制,张国新担任副总建造师。“如果说设计师是在纸上为战舰绘就宏伟蓝图,那么建造师就是把纸上战舰送入大海的人,不仅面对设计图纸,还要负责物资和人员调配、协同工厂各个部门,事无巨细,件件都需上心。船体零件多达百万级,各种设备有一两千台套,电缆也有六七百公里,造船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则像工程的大管家。”张国新称自己那段时间是如饥似渴地学习。他带领团队创造性采用总段建造方案,还编写了海、空、潜一体信息化作战海上试验计划。他也没料到,自己除了造船还能当“海战演习”的指挥官。
“舰船造好了要下水试验,空中的飞机、水上的军舰、水下的潜艇,多兵种立体交叉演习,如何高效配合,挑战很大。可以说,后来造其他的舰船,系统思路都是在 112 舰的时候奠定的。”他说。
1994年5月8日,112舰交付海军使用,被部队官兵誉为“中华第一舰”。当时江南造船是十年磨一“舰”,从项目正式启动到首舰交付海军服役,历时11年。此后,承担多型装备建造任务的江南造船,交船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搬迁到上海长兴岛后,被军迷戏称为“下饺子”。
张国新带领团队在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上下功夫。他们总结出“一条半造船法”,让产品可以分为若干建造阶段,等时段、等节奏、流水化生产,使舰船的建造效率成倍提升。
2017年6月28日,中国海军万吨级驱逐舰首舰在江南造船下水,这是海军实现战略转型发展的标志性战舰。“我们一路奔跑,追平了与先进造船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
老法师玩转数字科技
在大部分同龄人享受退休生活时,张国新却依然奋斗在一线,江南的新一代建造师也总说,有他在,团队就有了主心骨。他也戏称自己现在更像“大管家”的保姆。
江南造船每两到三年就可培养出几位主任建造师,“江南造船搬迁上岛也不过10年左右的时间,如今30岁不到的主任建造师有十几个,形成了多个型号团队,这是很了不起的。我现在的任务就是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鼓励他们不断挑战新技术,创造性实现我国海军装备建设的更大突破。”
“张总特别具有创新思维。在我们眼里,他总是那个指明方向、提供路径的人。到目前,我们所有军品的顶层设计都是他把关的。”江南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刁佳生这样评价他心目中永远的“老师”。在张国新的带领下,包括区域建造技术、船特装一体化工艺、焊接数字化管控系统、数字化三维曲型成型系统、数字化测量场技术等在江南的舰船建造上有效应用。
“这几年,我们团队一直在探索现代技术和舰船建造技术的融合发展。”张国新带领团队,大刀阔斧地将数字化技术、信息化技术和物流技术融合到现代造船中。比如,通过焊机联网建立庞大的数据库,用计算机测算和控制每一个焊接工作点的参数。在焊接过程中,电流、电压有丝毫差错,系统就会自动报警,中止工人操作。
有人问他,为什么总是能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他只是回答:“面对新装备,我们永远是新兵。”这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创新,不革新,不运用现代技术,舰船的质量就无法保障,我们的海军装备能力就无法提升。” 文章来源:《船舶工程》 网址: http://www.cbgczzs.cn/zonghexinwen/2021/0418/466.html 上一篇:清口枢纽工程的智慧
下一篇:海洋大类专业:海洋、船舶、航海、修码头、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