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取土发现神秘窖藏,修正“夏商周断代工程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宝鸡是中国“青铜器之乡”,马承源曾说:“世界上凡是有博物馆的地方就有宝鸡青铜器。”著名的“四大国宝”: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均出土于此。 一、破土惊世
宝鸡是中国“青铜器之乡”,马承源曾说:“世界上凡是有博物馆的地方就有宝鸡青铜器。”著名的“四大国宝”: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均出土于此。
一、破土惊世
2003年1月19日下午4点左右,陕西宝鸡眉县常兴镇杨家村的5位村民在村子北坡上为砖厂取土时挖出了一个拳头大小的破洞,在夕阳的余晖下,隐约透着幽幽的绿光。他们贴近洞口往里细看,惊喜地发现里面有4个大铜鼎。
自汉代起,宝鸡就有青铜器发现,《汉书·郊祀志》记载了一个''美阳得鼎''的故事:西汉宣帝神爵四年,美阳(今扶风法门镇)出土了一尊青铜宝鼎,鼎上所铸的铭文无人能识,最后由那位因每日替媳妇儿画完眉才去上班打卡而青史留名的太中大夫张敞成功“破译”。
此后,作为周秦文化发祥地的陕西宝鸡不断有青铜器发现,加上近年来媒体对《文物法》的宣传和文物知识的介绍普及,当地村民知道这些出土青铜器都是“宝贝”。为了避免遭到哄抢,他们留下4个人在洞旁守护,派了一个叫王宁贤的人去打电话报告县文物局。
专家到现场后真是越挖越开心,因为洞中不是只有4件青铜大鼎,而是有27件!这是一个未经盗扰的青铜器窖藏,里面有鼎12件,鬲9件,壶2件,盂、盉、盘、匜各1件,而且这些青铜器保存完好,锈蚀得并不严重,最重要的是这27件青铜器件件有铭文。从铭文看,除盂以外,其余26件皆为一个名叫逨的人所作。专家们数了数,这些青铜器上的铭文共有4048字,这将是震惊世界的“21世纪第一次重大考古发现”!
二、拾遗补厥
最令考古学家惊喜不已的是其中有一个青铜盘,经过专家简单处理后发现上面有铭文370个字,这比1976年出土的国宝级文物“史墙盘”还多了70多个字。
“史墙盘”器型大、制作精美,高16.2cm、口径47.3cm、深8.6cm,盘底有铭文284字,记载了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7代周王的功绩,与《史记》相印证。但此盘的珍贵之处在于它的作器者——西周恭王时的史官墙在铭文中记载了自己微氏家族6代人(皆为西周史官)的事迹,这在史籍文献中未见记载,“史墙盘”的发现填补了一段历史空白。
逨盘的发现,同样令考古专家们兴奋不已,此盘通高20.5cm,口径53.4cm,圈足直径41cm,腹深10.4厘米,重18.5千克,方唇、折沿,腹部和圈足装饰有窃曲纹,口沿下有一对兽首衔环辅首,圈足下还附有4个兽足。整体造型恢宏大气,制作精美,被称为“中华第一盘”。
最为珍贵的是,此盘铭文分为21行,共372字,记述了周朝9代天子: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龚王、懿王和孝王,相比于史墙盘,多了3代。而且盘中铭文记载了单氏8代人约300多年辅佐周王的功绩:
第一代高祖单公辅佐文王、武王,灭纣建周,治理新占有的土地;第二代皇高祖公叔,辅佐成王驱逐异族方国,安定天下,管理国家;第三代皇高祖新室仲,帮助康王处理政务,使四方邦国臣服;第四代皇高祖惠仲盠父深谋远虑,辅助昭王、穆王,讨伐荆楚;第五代皇高祖零伯坦荡磊落,勤勉理政,辅佐恭王、懿王;第六代皇亚祖懿仲忠心效力于孝王、夷王;第七代逨的父亲龚叔襄助厉王,促使朝廷政通人和;第八代单逨勤勉忠心,因讨伐戎狄有功,深得宣王器重,赏赐了很多舆服器物。
从逨盘可以看出,单氏家族在西周时极为显赫,在西周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功绩卓著,这在以前的史籍中鲜少记载,逨盘的出土填补了这一历史空白,既为确立西周诸王世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又中国族谱尤其是单氏家族发展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三、证史与正史
逨盘的发现,第一次通过出土文物证明了《史记》所记载的西周诸王世系的正确性。
逨盘完整地叙述了文武、成、康、邵(昭)、穆、龚(恭)、懿、考(孝)、(夷)、刺(厉)及时王(宣王)11代12王的名号、位次和有关事件,是记载历代周王名号最多的一次发现。铭文还记载单氏家族8代与周王11代12王的对应关系,对估定西周年总数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逨盘对古籍中有关西周诸王谥号记载的考证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西周诸王的名号中,“考(孝)王”第一次出现在青铜器铭文中,而且史籍中所记载的孝王,在逨盘铭文中记为“考王”;昭王在逨盘中记为“邵王”,恭王记为“龚王”,夷王记为“得王”,厉王记为“刺王”等,一方面说明这几位西周先王的谥号与史籍记载有别,另一方面从字面之意看,这些谥号而且都不含贬义。
文章来源:《船舶工程》 网址: http://www.cbgczzs.cn/zonghexinwen/2021/0513/544.html